-
成都17大品牌闪耀中国500强榜单 白酒产业领衔区域经济新格局
2018年,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中,四川共有17个品牌入选,覆盖白酒、家电、航空、传媒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区域经济活力。此次入围不仅为四川招商引资提供了品牌背书,更凸显了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行业的协同发展潜力。 一、白酒行业占据主导地位 在17个上榜品牌中,白酒企业达7家,占比超40%,印证了四川作为中国白酒核心产区的地位。五粮液以1607.19亿元品牌价值位居总榜第20名,较上年提升7位,成为食品饮料行业第 二、四川品牌榜首。郎酒、泸州老窖等6家酒企同步入围,其中沱牌、水井坊等品牌价值增幅显著,反映出川酒集群的持续竞争力。 二、制造业与服务业品牌并进 长虹以1459.65亿元品牌价值排名总榜第21位,虽位次微降,但实现超百亿年增长,彰显家电制造业的韧性。四川航空作为西部航空服务代表首次跻身榜单,而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连续13年蝉联西部媒体品牌价值榜首,凸显四川在高端服务业的文化影响力。 三、品牌价值增长折射经济转型 榜单数据显示,中国500强品牌平均价值从2004年的49.43亿元跃升至368.92亿元,15年间增长超6倍。四川品牌的集体进阶,与地方推动产业升级密切相关。例如,新希望集团通过农牧全产业链布局,将品牌价值延伸至食品加工领域;剑南春等酒企则通过非遗技艺与现代营销结合,加速国际化布局。 四、区域品牌建设启示 专家分析,四川品牌的高密度上榜,得益于“品牌强省”战略的长期投入。地方政府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强化地理标志保护等措施,助力企业提升附加值。未来,如何将白酒等传统优势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结合,或成四川品牌突破的新方向。 此次榜单由国际权威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评定,其方法论涵盖财务数据、消费者认知等多维指标。四川品牌的亮眼表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品牌化路径。
2025-08-07
-
成都高新区党建引领赋能高质量发展 探索园区与农村协同振兴新路径
四川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围绕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和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提升,通过专题培训、政策创新、资源整合等举措,推动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2023年以来,全省聚焦招商引资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在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等重点园区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同步在广元、巴中等农业大市深化抓乡促村行动,形成城乡互促的党建新格局。 一、产业园区党建创新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川省将285个市级以上工业园区作为经济主战场,出台产业园区党建"1+3"政策体系,重点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和人才发展机制。成都高新区率先建立"党建+产业链"工作模式,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成立联合党委,协调解决企业用地、融资等关键问题。绵阳科技城探索"双培工程",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管理人才,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中有82%建立了党组织。 二、农村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全面铺开 针对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四川省在183个县(市、区)推行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制定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六有"标准。广元市创新"联村党委"机制,将相邻的弱村与强村党组织整合共建,带动发展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巴中市实施党员积分评星管理制度,将参与集体经济、环境整治等事项纳入考核,激发农村党员先锋作用。 三、专题培训锻造专业化骨干队伍 2023年11月起,省委组织部连续举办3期专题培训班,覆盖全省21个市(州)组织系统干部和园区、涉农部门负责人。课程设置突出实践导向,包含园区转型升级案例教学、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实操等内容。参训学员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开展现场教学,学习"党建+科创"融合经验,该园区通过党组织牵线促成校企合作项目37个。 四、制度创新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四川省建立"园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由组织部门牵头,协调发改、经信等12个部门定期会商。德阳经开区通过该机制解决企业用工难题,组织专场招聘会83场。在农村领域,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南充市阆中县运用该机制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决策,群众满意率达96%。 五、数字化转型提升党建效能 开发"蜀党建"信息化平台,实现285个园区党组织和2.3万个农村党组织数据互联。泸州白酒产业园区运用智慧党建系统,实时监测企业党组织"三会一课"开展情况。雅安市汉源县建成远程教育站点全覆盖网络,农民党员可通过手机APP学习果蔬种植技术。 当前,四川省正推动"党建示范带"建设,计划在成德眉资同城化区域打造10个园区党建示范点,在川东北地区培育50个乡村振兴党建综合体,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形成更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2025-08-07
-
成都高新区服务业聚集效应凸显 249户亿元纳税企业引领税收增长
四川省税收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成效显著,招商引资成果持续释放。2017年全省税收规模突破3000亿元,其中纳税过亿企业数量同比增长近30%,服务业成为新增主力。区域经济呈现多极发展态势,减税降费政策惠及百万市场主体,为营商环境优化注入新动能。 一、头部企业集群扩容驱动税收增长 成都作为全省唯一税收超千亿城市,带动绵阳、宜宾等5个百亿级市州形成梯次发展格局。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9大行业年纳税规模突破百亿,249户亿元纳税企业中,腾讯科技等新兴服务业企业占比超六成,与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形成联动效应。 二、区域协同发展构建多元产业生态 除核心城市外,15个市州税收均超20亿元,呈现均衡化发展趋势。成都高新区聚集57户新增亿元纳税企业,其科技服务、商务租赁等产业税收贡献率同比提升12%,印证了"总部经济+产业集群"模式的成功实践。 三、结构性减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营改增政策累计减轻企业负担164.5亿元,制造业增值税税率下调等举措使重点行业税负下降8%-15%。全年落实税收优惠787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额同比增长23%,政策红利有效转化为研发投入。 四、制度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电子税务局覆盖率提升至98%,平均办税时间压缩至0.8小时。税收信用评价体系吸引省外投资占比提高至34%,重点产业园区土地出让金再投资率达71%,形成"减税-增投-扩产"的良性循环。 五、现代服务业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全省互联网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细分领域税收增速达28%,高于传统产业14个百分点。成都天府软件园等载体培育出23户亿元级数字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新增就业岗位5.2万个。
2025-08-07
-
北川羌族自治县启动六大特色小镇建设 差异化布局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近日正式启动六大特色小镇建设计划,通过招商引资与资源整合,打造具有鲜明地域文化标识的非同质化小镇集群。该工程将围绕青片、禹里等六个乡镇的独特禀赋,构建文化创意、康养旅游等多元产业体系,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差异化定位凸显地域特色 北川羌族自治县立足各乡镇资源禀赋,明确六大特色小镇发展方向:禹里镇依托羌族文化打造省级文创小镇;桂溪镇以生态资源发展全域旅游;桃龙藏乡挖掘藏族历史民俗;片口乡融合文旅与康养产业;马槽乡突出传统酿酒工艺;青片乡聚焦民俗生态体验。每个小镇规划均通过专家论证,确保定位与地方特色深度契合。 二、四阶段推进确保建设质量 自2016年启动特色小镇培育以来,北川羌族自治县制定五年分步实施方案。当前进入全面落地阶段,重点推进四项工作:编制全域规划体系,统筹基础设施布局;实施景观提升工程,保护传统村落风貌;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一镇一品"格局;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民生配套水平。 三、政策赋能破解发展瓶颈 该工程被列为绵阳市重点乡村振兴项目,通过土地、财税等政策组合拳破解资金难题。同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整合文旅、农业等领域资源,重点支持非遗传承、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孵化,预计带动周边20余个行政村协同发展。 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六大小镇建设突出"羌文化+"主题,规划建设羌绣工坊、民俗博览馆等文化载体,配套开发山地运动、温泉疗养等体验项目。通过"特色小镇+集体经济"模式,引导农户参与民宿经营、手工艺生产,实现年人均增收目标。 五、生态保护贯穿建设全程 所有项目均严格执行生态红线标准,采用低碳建筑材料与节能技术。青片乡等区域同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确保开发强度不超过环境承载力评估值。 北川羌族自治县将通过五年持续投入,形成特色小镇联动发展带,预计新增就业岗位,年接待游客能力显著提升。这一实践将为少数民族地区探索新型城镇化路径提供重要参考。
2025-08-07
-
成都启动丘陵山地农机攻坚行动 22项重点工程填补农业机械化短板
在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四川省农业厅通过印发专项方案,以科技创新和招商引资为双轮驱动,加速补齐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短板。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63%,较2015年实现显著跨越,为2025年达到66%的目标奠定基础。 一、破解地形制约 构建特色农机体系 针对四川省60%以上耕地分布于丘陵山地的现状,传统大型农机适用性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通过建立现代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研发微型耕作机、山地轨道运输机等37类特色装备,其中油菜籽联合收获机实现丘陵区域作业效率提升3倍。 二、22项专项行动靶向攻关 围绕粮食与经济作物薄弱环节,重点推进茶园智能化采摘设备研发,解决川茶人工成本占比过高问题;光伏农业项目在攀西地区试点,实现"棚顶发电、棚内种植"双收益模式;农产品初加工环节完成4类烘干设备技术升级,降低损耗率至8%以下。 三、数字技术赋能农机升级 建成省级农机数字化设计平台,汇聚21家科研单位技术资源,开发出基于北斗导航的无人播种系统。在绵阳、广元等地建立的3个智慧农机示范基地,演示了从地块测绘到精准施肥的全流程自动化作业。 四、区域协同推进均衡发展 根据成都平原与秦巴山区的差异化需求,制定分区技术路线。平原区重点推广无人驾驶插秧机,而盆周山地优先部署轻简型马铃薯播种机。通过跨区域农机共享机制,使凉山州等地的机械化率五年内提升19个百分点。 当前,四川省正以"研发-制造-推广"全链条推进策略,力争三年内培育10家本土高端农机制造企业。这一进程不仅将改变"蜀道难"语境下的农业生产方式,更为全国丘陵地区农机化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2025-08-07
-
前锋区国税收入突破8166万元 多措并举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深化招商引资的背景下,前锋区国税部门通过强化税收征管与服务创新,实现阶段性收入目标。截至6月,全区累计入库税收8166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1.04%,提前完成“双过半”任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政支撑。 一、 经济承压下的税收攻坚策略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前锋区国税局以数据驱动为核心,建立动态化税收分析机制。通过比对行业纳税数据、联动市场监管信息,精准识别潜在税源,重点加强“营改增”行业税负监测,确保税收征管与经济发展同步。同时,依托风险管理系统筛查异常申报行为,2024年累计核查高风险企业40余户,补征税款超500万元。 二、 细化任务分解与绩效管理 为保障收入进度,该局将全年目标按月、按行业拆解至各分局,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制度。例如,制造业税收任务细化到单户企业,服务业则按规模分层管理。绩效考核方面,将收入完成率、风险应对效率等指标纳入考评体系,激励基层部门提升征管效能。 三、 服务创新激活新增税源 结合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前锋区推出“税源培植计划”。针对新引进企业,提供“一对一”政策辅导,简化办税流程。2024年新增“营改增”税源企业23家,贡献税收1200余万元。此外,联合园区管委会开展行业税负分析,为电子制造、物流等重点行业定制税收优化方案。 四、 协同共治优化征管格局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与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等部门共享数据,动态监控土地增值税、房产税等税种。例如,通过不动产登记信息比对,2024年追缴房产交易相关税款180万元。同时,推广“非接触式”办税,线上业务占比提升至92%,降低企业合规成本。 五、 稳增长与防风险并重 在收入增长的同时,前锋区注重防范区域性税收风险。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核查虚开发票、骗取退税等行为,2024年挽回税款损失300余万元。此外,通过行业税负预警模型,对税负异常企业及时介入辅导,平衡税收公平与企业发展。 未来,前锋区将持续深化税收改革,以智能化征管和服务精细化为主线,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07
-
攀枝花金沙江大桥建设提速 成昆铁路扩能改造3标段完成投资5亿元
成昆铁路米易至攀枝花段扩能改造工程作为西南地区交通网升级的关键项目,近期在招商引资与施工进展上取得显著成效。由中铁二十三局承建的第3标段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克服复杂地质条件,目前已完成投资5亿元,重点推进金沙江大桥、隧洞群等控制性工程,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工程概况与投资进展 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第3标段线路全长约34公里,2014年启动建设,总投资规模16亿元。该标段以桥隧工程为主,桥隧比高达82%,涵盖冉家湾隧道、保安营1号及2号隧道、金沙江特大桥和仁和沟站大桥等关键节点。截至当前,累计完成投资占比31%,其中2023年施工进度明显加快,仅金沙江大桥桥墩施工便投入技术骨干百余人,大型设备30余台套。 二、地质挑战与技术创新 攀枝花段地处川滇交界,地质构造复杂,岩层破碎带与季节性暴雨频发。施工方针对性地采用“动态设计+实时监测”模式,例如在金沙江大桥桩基施工中,通过BIM技术模拟水流冲刷影响,优化桥墩嵌入深度;隧道工程则运用超前地质预报系统,规避断层突水风险。此外,项目引入低碳工艺,减少边坡开挖对干热河谷生态的破坏。 三、重点工程突破 1. 金沙江大桥作为标段控制性工程,主墩采用双壁钢围堰施工,克服水深流急难题,目前已完成70%墩身浇筑; 2. 保安营1号隧道穿越高应力岩层,通过微震监测技术将月掘进效率提升20%; 3. 仁和沟站大桥创新采用转体桥设计,减少既有线运营干扰,为全线铺轨奠定基础。 四、经济社会效益展望 项目建成后,米易至攀枝花通行时间将压缩至40分钟,年货运能力提升3倍以上,直接服务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据测算,铁路扩能可带动沿线旅游、物流产业新增产值超50亿元,并促进与东南亚国际通道的互联互通。当前,施工方正严格管控节点工期,确保2025年全线贯通目标如期实现。
2025-08-07
-
乐至县跻身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助力乡村振兴与招商新机遇
近日,资阳市乐至县成功入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标志着该县在推动农村电商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此次入选将为乐至县带来2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重点用于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电商服务站等,进一步优化本地营商环境,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 一、示范县建设背景与政策导向 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自启动以来,已连续三年推动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升级。2014年,资阳市安岳县率先成为首批试点,通过整合资源构建了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电商生态链。该政策旨在通过财政资金引导,破解农村物流成本高、农产品上行难等痛点,为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提供样板。 二、乐至县电商发展基础与优势 乐至县作为川中丘陵地区农业大县,拥有特色农产品资源与区位交通优势。近年来,该县已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和多个乡镇服务站,培育了本土电商企业及配套服务商。此次入围示范县后,资金将重点投向三个领域:一是建设冷链仓储设施,解决鲜活农产品运输损耗问题;二是开发县域公共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开展万人培训计划,培养农村电商复合型人才。 三、财政资金使用方向与实施路径 根据政策要求,2000万元专项资金将严格执行专款专用原则。其中45%用于县乡村物流体系整合,包括建立共同配送机制;30%投入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实现产品溯源、数据监测等功能;15%支持村级站点设备升级;剩余10%用于标准化建设和质量认证。通过“企业运营+政府监管”模式,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四、区域协同与长效发展机制 乐至县将借鉴安岳县试点经验,探索跨区域协作机制。一方面联合周边区县共建物流中转枢纽,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项目动态考核体系。该县计划通过示范县建设,带动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并形成可复制的农村电商发展模式。 五、乡村振兴与产业融合展望 此次示范县建设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产业生态的重构。乐至县将重点推动电商与文旅、康养等产业联动发展,打造“电商+特色产业”融合示范区。未来两年试点期内,该县预计新增就业岗位,并带动农户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数字经济支撑。
2025-08-07
-
民生银行加码成都区域布局 两大金融中心落地助力西部金融高地建设
在深化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背景下,民生银行近期宣布将西部区域审计中心、西部区域授信评审中心落户成都,与已有的信用卡中心西南区域中心形成协同效应。此次布局不仅是该行在西部地区的重大招商引资举措,更通过人事调整与资源倾斜,强化成都作为区域业务枢纽的战略地位,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注入金融活力。 一、区域中心扩容凸显战略定位 成都此次新增的两大区域中心,将分别聚焦审计风控与授信评审职能。审计中心负责覆盖西部地区的业务合规性监督,授信评审中心则统筹区域重大项目融资评估。结合此前设立的信用卡中心,民生银行在成都已形成“风控-评审-业务”三位一体的区域管理体系。这一架构既提升了内部运营效率,也为当地企业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务支持。 二、人事调配强化专业管理团队 伴随机构调整,民生银行同步启动了高层人事调动。原成都分行负责人转任审计中心首席审计官,其风控经验将助力区域合规体系建设;企业客户部原负责人出任授信评审中心首席评审官,凭借多年对公业务积累优化融资决策流程;发展规划部原负责人拟任成都分行行长,其战略规划背景有望推动分行与区域中心的协同发展。此类安排体现了专业化分工与区域资源整合的思路。 三、政策导向与区域经济双重驱动 成都近年来持续完善金融产业生态,先后出台支持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落户的政策。2023年成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12%,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进入加速期。民生银行的布局既响应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也契合银保监会关于优化区域性金融资源配置的指导方向。专家指出,此类机构设立将带动上下游金融产业链集聚,提升区域直接融资比重。 四、差异化服务赋能实体经济 新设机构将重点服务西部地区的能源、基建、高新技术等特色产业。授信评审中心通过属地化决策缩短审批链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融资需求;审计中心则通过动态监测防范区域金融风险。据测算,该行西部区域贷款审批时效有望缩短30%,不良贷款率控制目标较现行标准再降0.5个百分点。 此次民生银行的战略布局,既是对成都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是银行业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典型案例。随着更多金融机构区域总部的设立,成都作为西部资本配置枢纽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金融支撑。
2025-08-07
-
阿坝工业园区招商成效显著 特色产业集聚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阿坝工业园区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产业链招商,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效双升。1至8月,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7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2.61亿元,特色农牧加工、清洁能源等主导产业贡献突出,同时带动超6800个就业岗位,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特色产业驱动工业产值稳步增长 阿坝工业园区依托高原生态资源禀赋,重点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锂电新材料、风光水清洁能源三大产业集群。其中,牦牛乳制品、高原果蔬加工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能提升,1至8月贡献总产值占比超六成;锂矿采选及下游电池材料项目陆续投产,新增产值约15亿元。园区通过“链主企业+配套基地”模式,吸引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二、创新赋能工业增加值提质增效 园区内12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0%,推动工业增加值率达17.4%,高于区域平均水平。某生物科技公司利用冻干技术开发的沙棘胶囊等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光伏企业采用智能运维系统,发电效率提高12%。此外,园区联合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转化中心,年内落地科技成果7项,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三、多元渠道拓展销售收入增长空间 50.37亿元销售收入中,外销占比达35%,较2023年提升8个百分点。园区组织企业参与国际展会,松茸罐头、藏香猪制品等特色产品进入海外市场;电商直播基地建成后,线上销售额突破5亿元。同时,与物流企业合作开通冷链专线,缩短产品交付周期,客户满意度提升至98%。 四、就业扩容与技能培训协同推进 6817个就业岗位中,技术类岗位占比42%,较2023年增加560个。园区联合职业院校开展定向培训,累计培养焊工、质检员等技能人才1200余名;设立就业服务站,为脱贫群众提供岗位匹配服务,带动人均年增收3.6万元。此外,配套建设保障性住房、职工食堂等设施,员工留存率提高至89%。 五、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持续深化 园区严格实施环保准入标准,淘汰高耗能设备23台,万元产值能耗下降9%。建成分布式光伏电站年发电量超800万千瓦时,余电上网模式减少碳排放6000吨;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率达70%,相关经验获省级环保部门推广。 六、基础设施升级优化投资环境 年内新建标准化厂房8万平方米,改造道路管网12公里,5G网络覆盖率达100%。政务服务中心推行“一窗通办”,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30个工作日内,新签约项目投资额同比增加40%。下一步,园区将规划建设保税物流中心,进一步打通对外贸易通道。
2025-08-0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